2025“世界市长对话·敦煌”活动现场。经济日报记者 陈发明摄
10月13日,以“文明交响 和合共鸣”为主题的2025“世界市长对话·敦煌”活动在中国甘肃敦煌举办。来自亚美尼亚、土耳其、尼泊尔、意大利等9个国家的市政府代表团、国外文化交流机构、青年汉学家代表、敦煌文化研究学者参加对话。本次活动旨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共享保护经验
“丝绸之路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繁荣兴旺,催生了丝路文化的发展,铸就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也为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说,分布在敦煌地区内的莫高窟、悬泉置、阳关、玉门关等就是丝路文化蓬勃发展的历史见证,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世界文化遗产地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现存735个洞窟,45000平方米壁画,2000多身彩塑,以及藏经洞发现的73000余件文献和艺术品,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石窟寺遗址。
苏伯民介绍,莫高窟的保护工作起步较早,经过80多年持续不断地研究探索,敦煌研究院逐步形成了古代壁画、彩塑、石窟寺及土遗址保护加固、石窟监测预警、石窟文物数字化等成套关键技术体系与标准体系。通过实施古代壁画彩塑保护修复、崖体加固、环境整治等一系列工程项目,院辖石窟的保存状态得到根本改善。
据了解,敦煌研究院在保护莫高窟等院辖石窟的同时,还实施了20个省份的260多个古代壁画和土遗址保护项目。近年来,敦煌研究院走出国门,为吉尔吉斯斯坦、缅甸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技术支撑和中国方案。
敦煌境内现留存各类文物点266处,拥有三大世界文化遗产、两大世界自然奇观、一大著名国际显学等6张享誉世界的“名片”。敦煌市市长朱建军介绍,近年来,敦煌坚持文物保护数字赋能,积极探索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之路,建成全球首个区块链数字文化遗产共享平台,吸引了37个国家的研究者共创共建。
“我们深知,保护文化遗产不仅是对过去的敬意,更是对未来的投资。”土耳其马尼萨市市长代表布拉克·德斯特在对话中分享当地文化遗产保护经验,“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我们推进保护历史风貌与古迹建筑的项目,支持传统手工艺发展,举办各类文化活动,让地方社区参与其中,延续集体记忆,在城市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寻求平衡。”
共建交流平台
在此次对话活动现场,敦煌市与亚美尼亚科泰克省加尔尼社区、土耳其马尼萨市、意大利威尼斯市分别签订了建立友好城市关系意向书和进一步发展两市友好关系备忘录。
“当前,我们以更加开放的胸襟搭建起全球对话的舞台。”朱建军介绍,自2016年起,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已举办8届,吸引来自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0余名政要、学者、企业家共襄盛举。敦煌成功举办“第四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2025中国会展敦煌行”等各类会议展览、节庆赛事,向各地展示“敦煌风采”。同时,敦煌先后与6个国家8个城市缔结为国际友好城市关系,入选“东亚文化之都”;连续3年举办“敦煌文化环球连线”系列活动,与30多个国家建立线上文化交流机制,向国内外不同受众讲述“敦煌故事”。
尼泊尔蓝毗尼市市长代表哈里·普拉萨德·格纳瓦利介绍,自2024年4月19日蓝毗尼市与敦煌市签署《谅解备忘录》以来,两市积极推进在文化、旅游、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城市发展等领域的合作。这一伙伴关系充分体现了双方共同的承诺——通过持续合作与互学互鉴,共同保护世界遗产,弘扬和平精神,促进文化交流与可持续发展。
“敦煌不仅是丝绸之路的地理中心,更是思想、信仰与艺术往来的精神枢纽。丝绸之路从来都不只是商品的通道,更是一条承载人类思想与创造力的长途驼队。”匈牙利国家博物馆代表贝思文表示,正是在这条道路上,布达佩斯与敦煌的对话才显得尤为生动,共同见证文明的流动与融合。
贝思文认为,作为欧洲语系中非常独特的一支,匈牙利人长期养成向外看、向东方看的学术习惯:关注草原、关注中亚、关注丝绸之路。早在中世纪,丝绸、琉璃、铜器和瓷器等便沿着丝绸之路进入多瑙河流域,而东方的哲思与艺术观念也在匈牙利文化中留下印迹。正是在这段持续数百年的文明往来和学术积累之上,今日的中匈合作得以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色和共同的历史记忆。
贝思文介绍,近年来,两国文化交流的广度与深度不断提升,相继举办“中国旅游文化周”“丝绸之路艺术展”“中国电影节”“匈牙利文化季”等大型活动,通过音乐、艺术、博物馆展览和影视合作,增进了两国民众对彼此文明传统的理解与尊重。文化交流的热度进一步延伸至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等学术与文献机构之间的合作,为文物数字化、古籍保护、艺术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素材。
共商城市治理
此次对话活动中,敦煌市与加尔尼社区、马尼萨市、威尼斯市、蓝毗尼市围绕文化城市的资源禀赋、环境保护、绿色发展、智慧城市建设等具体治理实践展开对话,分享各城市在文化保护与城市发展中的实际经验与挑战,探讨如何通过精细化管理和创新机制实现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城市品质提升。
“敦煌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深厚的文化遗产与悠久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座城市不仅是中国的鲜活象征,更向世界展示了现代发展与尊重自然、守护历史的和谐共生之道。”亚美尼亚科泰克省加尔尼社区负责人蒂格兰·波霍肖扬表示,加尔尼是亚美尼亚最古老、最美丽的社区之一,同样秉持着这样的理念:守护自然、珍视遗产,并自豪地将其传承给后代。
在旅游增长与人口压力下,如何平衡保护与发展;如何加强多部门、多层级国内外协调合作……“这些挑战提醒我们,文化城市治理不仅关乎基础设施,更关乎价值观、远见与协作精神。”哈里·普拉萨德·格纳瓦利介绍,为应对上述挑战,蓝毗尼正在实施融合遗产保护、环境管理与智慧城市规划的综合路径。未来方向包括采用智慧监测系统保护考古遗址、扩大绿色缓冲区、强化可持续的水资源与固废管理、推动生态旅游与文化创业等。
意大利威尼斯市市长代表马西莫·安德烈奥利说,几个世纪以来,威尼斯始终是关于“城市未来”的国际讨论焦点。在这一过程中,科技创新发挥了巨大作用,尤其是在环境保护领域以及提升市民公共服务方面。“对像威尼斯或敦煌这样的城市而言,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在传统与创新之间取得恰当平衡。”马西莫·安德烈奥利认为,所谓“传统”,是指对传统制造技艺以及美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而“创新”,则意味着善用新型传播与推广工具所带来的机遇。
在这些方面,敦煌已经作出了积极探索。近年来,敦煌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全力推进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传承弘扬、文化艺术之城打造,全维度推进文化资源与城市品质实现“双提升”。
“我们打造文化艺术之城和‘国际范式’,全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精心保留‘历史肌理’,将藻井、飞天等敦煌文化元素充分融入城市建设。”朱建军介绍,敦煌还全面焕新“业态场景”,优化《又见敦煌》《敦煌盛典》《千手千眼》《乐动敦煌》等演艺品牌,打造敦煌书局、敦煌印局、敦煌无界、敦煌净界等新型业态,让广大市民游客充分体会敦煌城市的绚烂多彩。
朱建军表示,敦煌坚持“绿带护城”和“科技护宝”。大力实施“三北”工程、退化林草修复等项目,同步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推进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建成投用,全面构筑敦煌绿洲的生态安全屏障。围绕莫高窟、阳关、玉门关等世界文化遗产,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实时监测文化遗产及其周边环境,实施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程,实现文化遗产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经济日报记者 陈发明 张 雪 赵 梅 樊楚楚)
道正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